《圣经》中我唯一特别认同的一个道理是“不要论断人”。当我们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时,殊不知自己也会成为被评头品足的对象。
但是,出于不可避免的天性,我们仍然喜欢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价别人。虽然都是有血有肉,有过往有梦想的人,但大部分人在我们眼中只是符号,是一系列标签的组合: 比如天才,疯疯癫癫的瘦子,懒惰、不思进取的年轻人。 这是根植在我们记忆模式中的天性,若不是如此,恐怕我们很难对这个社会有一个宏观的印象吧。并不是每一个人对我们而言都很重要。 所以,只要记住那些人的零星特点,叫得出名字以供寒暄,世俗的契约不过如此吧。
当我化作别人脑海中的符号,站在他们的视角,又是如何看待我呢?把所有其他人眼里的“我”做并运算,是否能够涵盖绝大部分用来描述人的标签呢?
假如对于某个权威人物而言,我的符号化描述尽是负面的内容,虽然也许我自己并不认同,但刻板的印象一旦形成,我又该如何摆脱这些词汇的桎梏呢?
学术领域有一条公认的铁则: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,如果你的成果没有以论文的形式发表,那就等同于这一成果从来没有存在过。
我知道还有一句被津津乐道了许多许多年的鸡汤:是金子总会发光的。先把这个鸡汤改为逆否命题:永远都不发光的必定不是金子。 请记住,在逻辑上这两句话是完全等价的,但为什么后者让我们能够感觉到它的残酷?因为真实总是残酷的,真实从来不是鸡汤里美好的幻想。
根据以上逻辑,将学术铁则化用到人生领域,也毫无违和感:对于一个金子来说,如果它从来没有发光过,那么就等同于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。
有多少人一直坚信自己是金子只是时机未到,怀才不遇?而从基础概率的角度来讲,本来就是金子的可能性对于任何个体而言,都微乎其微。 也就是说,我们多少人终其一生,也不过活在虚幻的想象与自我陶醉中。
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 我已经了解了,观念会如何束缚一个人,其一是束缚自我,其二是束缚观念所涉及的另外一人。
若要打破枷锁,有两种方案:第一是让一切归零,彻底远离观念的施加者;其二是涅槃重生,彻底扭转原有的观念。但无论如何选择,“为别人而活”这一悲剧都将成为既定事实。
归根结底,真正被观念所束缚的自我,才需要寄托希望被拯救。当基督徒开始默默祈祷,当佛教徒开始四根清净,我开始质问心中的“神”。
他像从前那样玩世不恭,不管是对我还是对这社会都摆着一副蔑视嘲讽的脸。 “自己活得心安理得不就好了么?其他人怎样,根本无所谓。” “但是人不是孤立地活着,只要在社会里就必然与他人产生联系,就没法独善其身。” “所以你没明白啊,纯粹为了自己而活的勇气和信念,是多么美好以及——难能可贵······”
并非是在不在乎他人的评判,我之所以会对现状感到不满,只是因为,我并不喜欢现在的自己。
害怕比平凡更加平凡,害怕比堕落更加堕落,害怕比凄凉更加凄凉。我有所有的恐惧,不是对于身外之物,而是源于对自身走向的不确定性。 如果连自己也开始无法把握,连自己的心都不知该如何揣测,我就会真的一无所有,成为一副失去“自我”的驱壳游荡世间。
我不怕千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。若能多几分狂妄倔强,不是爆发,便是灭亡。